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农机装备创新之路怎么走

   2018-08-20 中国农机新闻网4510
核心提示:尽管我国农机装备领域仍处于大规模生产阶段,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必然会向个性化定制方向发展。个性化定制模式从需求、设计、库存、渠道、成本、客户等众多方面显现优势,不仅是产品设计目标向着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转变,设计模式与生产模式也更加灵活,运作模式也转变为产品全生命周期闭环优化、协同创作。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未来的农业将不再是“土里刨食”,而是承载着不但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的目标;农村将不再是“贫乱脏差”,而是不仅要让人愿意来、留得住,更要满足休闲娱乐,体验历史文化传承,享受青山绿水生态,这些变化对农机装备的领域、功能、种类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是同频共振还是擦肩而过?8月11-12日,在201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353次青年科学家“农机装备创新支撑乡村振兴”论坛上,200余名行业精英汇聚一堂,共谋农机装备创新之路。

 

  中国农机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博:


  必须走中国农机人自己的路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进入了新时代,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面临着深刻变革,农机装备作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手段。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机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能生产出5大类、14小类,共4000余种产品。

 

  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近4300亿元,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也达到了68%,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突破了80%,进入了中高级、有质量的发展阶段,但是与农机制造强国相比,我国的农机装备在产品技术水平、制造质量、生产效率、国际竞争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仍有非常大差距,突出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外资品牌垄断高端市场,用市场换技术并没有换来真正的技术,反而丢掉了市场,完全依赖进口也解决不了我国地貌多样、农艺繁杂、需求多元的国情,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走中国农机人自己的路。青年是创新的希望,青年有理想,行业才有未来,希望青年科学家充分发挥青年人才身上特有的朝气与锐气,奔着难题走、向着实践行,奋发图强,面向新时代,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实现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凝聚智慧和力量。


  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技术总监张玉成:


  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农机创新体系

 

  中美两国农机技术大规模应用推广时间相差数十年,技术上的差距导致整机装备水平的落后,无论从马力段还是智能化程度来看,排名较前的农机产品均来自国外,技术上的差距又导致了经济收益和企业体量的差距,2017年我国农机工业12个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291.35亿元,而美国约翰迪尔一家农机企业2016-2017财年的收入就达到了1788亿元人民币。近十年来,我国出现了大批低端的农机制造企业,每年全行业两三百亿的利润被两三千家企业瓜分,产业现状极为严峻。

 

  由中国一拖牵头组建的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是一种新型的创新平台,“智能”是创新中心未来发展的重点,中心将通过农业物联网平台、大数据技术、共享经济与农业装备的结合,打造“互联网+共享+农业装备”的创新体系,构建智能农机研发、农机智能化制造、智能农耕大数据分析服务等创新平台,成为农机装备领域原创科技的策源中心、行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中心、技术成果的转移孵化中心和农机行业的公共服务中心,最终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智能农机创新平台,推进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发展。

 

  中国农机院研究员、产业创新中心主任吕黄珍:


  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创新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较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农业机械化主要集中于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环节,林果、经济作物、养殖、丘陵山地关键装备缺失;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不配套,重田间、轻产后,配套产后处理体系不完善;加工转化水平低,不能围绕一个产业链做精做细,增收不增效,增量不增值;适宜机械化的基础条件建设滞后。

 

  农机行业经历“一快两跨越”发展,目前已进入机械化主导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从2014年开始,农机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一是企业小、行业散,据统计我国农机企业约1万家,规模以上企业约2397家,而国外农机企业仅有三、五家,如果一个的制造业有成千上万家企业在生产,甚至有几百家企业争抢同一款产品,这样的产业很难有竞争力;二是农业具有特殊性,对象复杂要求机械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季节性强要求农机具有率,环境恶劣则必须要有高质量,主体弱势更加注重经济性;三是组织化程度低,地形地貌多样,而在承包经营权继续保持三十年不变的大背景下,相当长时间内无法改变。

 

  要怎么办?政策先行。“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绿色增产等技术攻关,推广高产优质适宜机械化品种和区域性标准化高产栽培模式”,农业地域特点决定了我国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模式必须是区域化的,而标准化将进一步为机械化服务,另外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大农业,大食物”观,意味着未来农业机械面向的对象“山水林田湖草,一个都不能少”,农机行业迎来又一次发展机遇。其次是发挥技术重点,向着单机的智能化、群体的网络化和节能环保三大方向发展,植保、烘干、剩余物利用是当前三大热点,在未来,农田质量、食品、植物工厂则有极大的发展前景。然后要准确把握产业趋势,智能化农业装备有望得到较大突破,整体解决方案等新型商业模式必将兴起,农业装备融资租赁业务潜力巨大,特别是农机化服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蓝海。最后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发展智慧农业。

 

  青岛农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王东伟:


  打造现代农业装备创新团队

 

  据了解,我国约超过60个高等院校设置了农业机械类专业,这些人才平均每年毕业的本科生不足2600人,每年的人才培养数量和大国制造业的需求极为不匹配,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2017年,人社部公布了几大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比例,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名列前茅,约占10%。

 

  青岛农业大学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协同创新,与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农机化研究所、山东五征集团等多家单位重点开展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装备研发,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历经三个培养阶段,采用多门学科支撑,统一生产标准,力争行业与产业有机结合。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一核二队三群四融五促”的经验模式,即一个核心、两个团队(分别是理论研究与应用推广)、三大群体(教师群、课程群、专业群)、四种融合(资源、学科、结构、产学研)、五项驱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改、以赛促进),整合资源配置,扩充人才储备,实现互助互补。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工业工程研究所所长胡耀光: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将成趋势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已经成为装备制造行业的新趋势,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迅速变化,用户个性化需求增加,产品更新速度加快,技术手段也不断支撑着生产系统和制造系统的变化,从传统的流水线、装配线到柔性制造系统,再到可重构制造系统,大规模生产模式已难以满足目前的生产需求。以汽车行业为例,国外的商用车企业早已开启平台化战略,目标是实现零件的共用,这一点也是农机企业未来在制造和研发过程中应该加以重视的模块化产品策略。

 

  尽管我国农机装备领域仍处于大规模生产阶段,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必然会向个性化定制方向发展。个性化定制模式从需求、设计、库存、渠道、成本、客户等众多方面显现优势,不仅是产品设计目标向着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转变,设计模式与生产模式也更加灵活,运作模式也转变为产品全生命周期闭环优化、协同创作。

 

  农机智能化是实现智慧农业的重要基础,智能化的过程不仅是产品智能化,也是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基础。农机的设计、制造、营销、服务最终要作用于生产过程中去,这样一个过程离不开天气、水土、种肥、作物等全闭环的所有影响因素,从终端到平台再到APP的路径促进着我国农机智能化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在关键技术层面进行攻关,其次在平台层面实现系统集成与优化,支持平台的开发和研制,最终建设出农机装备智能化柔性生产线。

 
标签: 农机 市场 政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