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改革开放40年:通辽市粮食总产是当年的6倍

   2018-09-25 北方新报3650
核心提示:俗语讲“仓廪实,天下安”,历史上的哲里木盟为祖国的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通辽市粮食总产达到139.2亿斤,是1979年的6倍。人们的副食、主食都实现了多样化,从当年的吃饱转变成吃好

  俗语讲“仓廪实,天下安”,历史上的哲里木盟为祖国的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通辽市粮食总产达到139.2亿斤,是1979年的6倍。人们的副食、主食都实现了多样化,从当年的吃饱转变成吃好,生活变化一日千里,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人们为粮食增产而做出的努力,感慨在心头。

 

  回首1979年,哲里木盟战胜倒春寒、夏涝、风雹、病虫等自然灾害,粮食总产再次超过上一年的历史水平,达到21亿多斤,夺得了又一个大丰收。那年,全盟受灾面积达180万亩,绝收面积达20多万亩。人们都说,在这样的多灾之年获得好收成,着实来之不易,若在头几年,又得大减产。

 

  当年春播阶段,全盟出现倒春寒,气温普通较低,播种期推迟了10天左右,但由于广大农村备耕生产抓得好、抓得早,气温一经回暖就立即掀起了春耕高潮。盟委组织万人工作组深入农村,抓后进,抓薄弱环节,机马牛齐上阵,当时有1200台拖拉机、25000副犁杖投入春播,日播进度30万亩,只用了2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大田播种任务。1979年机播面积占粮豆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做到了抢墒播种,苗齐苗全苗壮。在夏锄开始前,盟委根据气温低、日照少等自然特点,动员社队干农活要立足早字,快中求好,千方百计促进作物早熟。很多社队推行铲萌生、铲前耥一犁的增产措施。全盟共动员35万名劳力投入夏锄,基本田普遍做到三铲三耥,重点地块做到四铲四耥,很多社队采用机械中耕,加快了铲耥进度。当年,全盟科学种田面积也高于往年,重点产粮旗县、社队“三大作物”都用的是自培自育或引进的优良品种,农家肥质量有很大提高,化肥用量也多于往年。

 

  各旗县继续贯彻执行盟委1978年3月制定的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10项规定,推行生产责任制,实行定额管理和包工作业,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认真宣传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两个文件,盟委又于当年8月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在三年调整中大干快上,让200万农牧民尽快富裕起来”的号召。所有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他们高兴地说:“上下一致了,这回托底了,发展生产有希望了。”

 

  全盟各级领导班子通过几次整顿和调整,干部作风有了很大转变。在春耕、夏锄、秋收、分配等关键环节,盟委领导带领干部分头下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在抓生产上,克服和防止“一刀切”指挥,从实际出发,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做到既大胆领导,又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在划分作业组、落实自留地政策上,放手发动群众,按群众意见办事。当年全盟划分的3008个作业组多数增产。科左中旗经过产量调查,增产的作业组占70%,平产的占20%,减产的占10%。1979年,全盟各地积极向交售公购粮,继11月28日超额完成油料征购任务后,各族干部群众又一鼓作气,超额完成了粮食征购任务。到12月18日,全盟入库粮食4.8亿斤,超过计划任务16.3%。当年不但粮食丰收,多种经营也丰收了,人均收入超过了100元。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农业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发生的巨变。

 

  通辽地处“黄金玉米带”上,是农业大市、产粮大市。以玉米种植为“铁杆庄稼”的通辽市农业始终让通辽人引以为豪,一直被称为“内蒙古粮仓”。2008年,通辽粮食总产突破百亿,达到100.6亿斤,比1998年的76亿斤增产了32.3%。粮食产量占全区的四分之一。随着粮食短缺时代的结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通辽的玉米不再吃香,由于结构单一,玉米越种越多,销售越来越困难,农民辛苦一年也赚不到几个钱。为了摆脱困境,市委、市政府对大农业和种植业内部进行调整优化,逐步扩大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淘汰了一批劣质作物品种,压缩了一批大宗低产、低效作物品种,发展了玉米、水稻、蓖麻、食用菌等一批优质作物品种,培育了通辽黄玉米、东大荒水稻、道德红干椒、库伦荞麦等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品,使全市种植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形成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的格局。

 

  据统计,2008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68.8万亩。其中,优质高产玉米稳定在850万亩以上,达到934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68.2%,占总播种面积的56.5%。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34万亩。优质蔬菜种植面积稳步增加,当年达到11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9%。以红干椒、番茄、西瓜、药材等为主的优势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58.4万亩。

 

  随着“千元田”“双千元田”“三千元田”建设力度的加大和“一村一品”战略的实施,通辽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在推进基地化、规模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进一步转变。2008年,全市农业种植结构有了较大变化。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652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达1368.8万亩,比1998年增加179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34万亩,比1998年增加103万亩,中药材种植从无到有达到1.87万亩;食用菌栽培蓬勃兴起,发展到1500多万(盘)棒;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发展到14.58万亩,比1998年增加10万亩。种植业产值达到125.5亿元,比1998年增长122%。

 

  在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得到改善的同时,农产品质量也得到高度重视,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194个、绿色食品143个、有机食品116个,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01.58万亩,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分别达到235万亩和12.1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迅速发展,增强了全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通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49:35,正在向一产稳、二产优、三产强的方向积极转变。生态农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节水高产粮食功能区达到850万亩,压减农用机电井3万眼,年节水5.4亿立方米,粮食产量达到138亿斤,建成饲草料基地500万亩,牲畜存栏突破2000万头只大关。

 

  日历翻到2018年,通辽已经建成农业精准节水农田152万亩,其中40万亩核心区实现水肥一体化和智能终端管理,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5%。压减籽粒玉米248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百亿斤以上。坚持为养而种、种养结合,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530万亩,粮经饲比例调整为68:13:19。加快肉牛育种改良,科尔沁肉牛种业基地投入运行。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比例达到55%。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新增43个、达到206个,认证面积达到300万亩。

 

  沃野平畴,见证历史。

 
 
标签: 农业 粮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