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中国饭碗:让近14亿人吃饱吃好 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2019-06-25 经济日报乔金亮3440
核心提示:编者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关系安危、人民幸福。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粮食发展之路令瞩目,共和国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近14亿中国人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也为粮食贡献着中国方案。

编者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关系安危、人民幸福。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粮食发展之路令瞩目,共和国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近14亿中国人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也为粮食贡献着中国方案。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和安。

 

正值盛夏。从江南鱼米乡到中原大粮仓再到东北黑土地,自南向北,田野上展现一派收获的希望。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日前在河北省南和县宣告,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在江南,早稻已收获、中稻在成长。水稻主产省湖南,享誉国际的超级杂交稻从这里走上国人餐桌,走向。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稻,代表了当今水平,不断刷新着水稻高产的纪录。新世纪以来,超级稻不断从“高产”向“绿色、、品质”迈进,通过推广稻虾、稻鱼、稻蟹等立体种养模式,节肥节药、生态绿色,让人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在中原,丰收的小麦刚刚颗粒归仓。小麦主产省河南,已发展为国人的“主食厨房”。河南开展小麦整建制高产创建,从统一良种、肥水管理到病虫防控、机械收获,逐步推行标准化生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当地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和主食提升工程。如今,中国人每吃4个馒头,有1个来自河南;每2个速冻水饺,有1个来自河南。

 

在东北,秋粮作物已完成播种。粮食主产省黑龙江,昔日北大荒已变身北大仓。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肥沃黑土上农机纵横。各类农民合作社在龙江大地开花结果,大农机、大水利、大合作、大科技,黑土地上展现着现代农业的大气魄。

 

图为6月13日,河北清河县小麦开镰收割。夏收期间,全县有400多台联合收割机在不同区域展开作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乔金亮摄


长期以来,西方对谁能养活中国人心存疑虑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一直存在对中国粮食的担忧。面对质疑,中国人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不断实现新突破,粮食产量连年丰收,质量越来越好、结构更加合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新中国诞生之际,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放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1974年,次粮食会议在罗马召开,各国代表听到了恍若末日的预测。一些专家告诉他们,据测算,由于人多地少等原因,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

 

养活中国人的注定是中国人自己。与美国等新大陆相比,中国确实是人多地少,但中国人的能动性却不可小觑。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包到户,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的先河。到了1979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由之前的每年3万斤一下子增加到13万斤。

 

“保证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让小岗村民没想到的是,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纷纷来学习“大包干”经验。从1982年到1984年,中央连续3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包产到户给予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正式登上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舞台。到1984年,569万个生产队中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突破8000亿斤,人均粮食拥有量达800斤。

 

在这一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中国政府向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对此,西方并不相信,他们对中国粮食的质疑依然不绝于耳。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在其《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表达了对中国粮食供给的担忧,认为未来以全球的粮食生产也难以满足中国巨大的需求。多年后,就连布朗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在《谁来养活中国》出版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中国政府为提高谷物的产量采取了许多行动。这么做的结果是,中国成为基本上可以粮食自给自足的”。

 

按照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粮食增产的持续时间越长,出现拐点的几率就越大。但是,在经历了多年连续增产之后,中国粮食发展始终高位运行、后劲十足。回顾粮食发展的历史,排名前6位的主要产粮国中,只有美国在1975年至1979年、印度在1966年至1970年实现过五连增。而中国在2004年至2015年实现了十二连增的奇迹,此后连续稳定在1.2万亿斤的高位上。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粮食新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高质量发展之路。

 

数字最有说服力。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3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远远高于布朗预测的42.5%的粮食自给率。粮食总产连续7年超过1.2万亿斤,去年达到13158亿斤;人均占有量超过940斤,高于平均水平。韩长赋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是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近14亿人吃不完。”

 

市场最有发言权。近年来,不仅粮食市场供给充分,肉蛋菜果鱼等产销量也稳居,人均占有量均超过平均水平。从城镇超市到乡村集市,粗粮细粮一应俱全、蔬菜副食目不暇接,“菜篮子”丰富,“米袋子”充实,“果盘子”多彩,成就了时和年丰的中国。

 

中国始终是维护粮食的积极力量。2011年,时任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总干事撰文指出:“当我在各地访问时,人们问我为什么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饥饿,中国就是我的答案。”2016年,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劳伦特·托马斯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年来,粮农组织非常自豪地见证了中国以仅占9%的可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22%人口的瞩目成就;欣喜地看到中国从早年的粮食受援国转变为向许多南半球提供技术援助和其他粮食解决方案的主要援助国。

 

中国人碗里装的主要是中国粮,靠的就是中国的种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能否很好地掌握种子的选育、生产、加工技术,能否把优质品种推广到田间地头,关乎一国的粮食和百姓能否吃饱饭】

 

在北京北三环联想桥东南角,有块占地150亩的“最贵农田”。与高昂的商品房价相比,这块地皮弥足珍贵。这些年来,从中国农科院的这块试验田里,科学家培育出中单2号、丰抗系列冬小麦等多个主力品种,单品种累计在推广面积均过亿亩,价值不可估量。

 

距“最贵农田”2公里多的中国农科院大院里,有一座不起眼的3层红砖小楼。推开厚重的金属密闭门,立着一排排高大的架子,上面摆放着许多贴着标签的铁盒,40多万份种质资源在此沉睡。这座小楼是始建于1986年的作物种质库,堪称农作物的“诺亚方舟”。在零下18摄氏度、相对湿度低于50%的贮存条件下,种子寿命可延长到50年以上。这是中国种业创新的“根据地”和“保险箱”。

 

这些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呢?每年11月份至次年4月份,位于三亚的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都会迎来700多家科研单位的“育种候鸟”。得益于独特的光温热资源,通过在海南加种一代,育种周期可以缩短一半时间。对于育种科学家来说,不断繁育出新的种子是其使命。60多年来,一代代中国育种家们远离家乡专心搞科研,选育出了无数良种。

 

今年4月份一天的正午,正是三亚气温的时候,83岁高龄的玉米育种家程相文依然在南繁基地紧张地工作着。面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询问,他说,“玉米授粉时间是在中午时段,这些年来我已经习惯了”。他头顶烈日,吃住都在玉米地边搭建的简易板房里。程相文连续53年的春节都是在南繁基地度过的。他引进和选育了39个玉米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在程相文等专家们的努力下,改革开放之初玉米亩产只有不到360斤,本世纪初已达640斤。

 

然而,一场种子战在范围内展开。我国种业刚刚市场化并开放市场,而恰逢跨国种业公司全球扩张之时,民族种业发展遭遇巨大压力。

 

在种业新政的支持下,育种成果加快从高校院所向种业企业转移和农民大田应用。目前,我国水稻、小麦、大豆、油菜全部为自主品种,玉米自主品种占85%以上、蔬菜占87%以上,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辽宁省昌图县宝力镇种粮大户张强说,“前些年,我的玉米用的是美国先锋公司的种子,现在1万多亩地都已经换成国产种子了。一开始也不信,国产种子能比国外的强?2012年试种了600亩,结果发现国产品种不仅抗大小叶斑病,还抗倒伏”。

 

今年2月份,新的作物种质库项目在中国农科院破土动工。新种质库设计容量为150万份,是现有种质库容量的近4倍,设施条件更好,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更高。新的种质库建成后,将与现有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农作物基因资源和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等一起,构成系统完整的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创新研究和开发利用体系,为现代种业奠定坚实基础。

 

翻开农作物育种领域论文数量排行榜,中国连年稳居榜首,超过美国、日本等,占全的20%。这些年来,程相文内心始终有个信念,“我们有最丰富的种质资源,也应该有竞争力的现代育种产业”。中国种子协会专家顾问组组长李立秋说,截至目前,选育农作物品种4万多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达到2.7万个,授权品种超过1.1万个。据统计,2018年品种权申请量4854件,居。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育种家们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利用我国优质种质资源,培育出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一批国际领先的革命性品种,推动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了5至6次,每次更新都增产10%以上。在广袤农田里,他们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人类粮食生产的新高度。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和品种:袁隆平和超级杂交水稻、李振声和远缘杂交小麦、李登海和紧凑型杂交玉米……


创造中国粮食生产奇迹,离不开农业科技

 

【如果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那么一项技术则能创造一个奇迹,创造中国粮食奇迹的正是中国农业科技的快速进步】

 

如今,我国已迈入农业科技大国行列,水稻、小麦、玉米3大主粮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更是。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的27%,提高到2018年的58.3%。1978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337斤,1982年突破400斤,1998年突破600斤,2018年达749.4斤。

 

现代农业技术同样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涝是一条线、旱是一大片,“龙口夺粮”靠的是旱作农业技术。我国有近一半的耕地在非灌区,由于资源性缺水严重,西北旱作农业区饱受干旱困扰。但该区域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而且降水期和秋粮作物生长期同步,适宜采用旱作技术发展玉米、马铃薯等。以覆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代表,西北旱作农业的潜力得以充分挖掘,打造了我国粮食生产新的增长极。

 

病虫害是粮食增产的克星,“虫口夺粮”则要靠现代植保技术。如果没有过硬的植保技术,迁飞性的草地贪夜蛾会让所过之处玉米几近绝产;稻瘟病可引起水稻大幅度减产40%以上。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王振营说,我国在病虫害防控方面经验丰富,有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专业的统防统治队伍、实用的各类植保器械,有效减少了病虫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以今年为例,小麦赤霉病防控面积同比增加28%,发病面积同比减少68%,为小麦增产赢得了主动。

 

农机是农业科技的物质载体。今年6月份,河北邢台清河县小麦开镰,400多台联合收割机在不同区域展开作业。据了解,全县共播种小麦29万亩,一周时间即可收获完毕。

 

中国已是农机制造和使用大国,拖拉机和收获机数量遥遥领先。近年的“三夏”,有1万多个农机作业服务队抢收抢种。如果天气晴好,3.4亿亩冬小麦只需两周就能基本收完。如今,带有计亩测产功能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带有漏播监控功能的高速玉米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越来越多地得以应用。

 

先进技术在广阔田野发挥作用靠的是大力推广,“藏粮于技”。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便可在10%以上。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说,“藏粮于技”既要“顶天”,注重科研成果的创新;也要“立地”,把先进技术推广到户。围绕农民需求,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推动将专家的试验产量变成农民的大田产量。

 

依托农业科技,在增产的同时,农业绿色发展有了新进展,农业资源利用的强度降下来了,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了。

 

重视“三农”投入,方能确保产区“粮仓”安稳

 

【即使在工业化和城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依然对粮食和农业高度重视,通过加大“三农”投入,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保护粮食主产区积极性】

 

2018年9月25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黑龙江农垦考察。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这八个字,字字千钧,体现着我们党和对国情农情的深刻洞察。

 

中央始终对粮食有清醒认识:粮食历来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上真正强大的、没有软肋的,都是能确保自己粮食的。决不能因为当前粮食供求宽裕,就简单地认为今后粮食可以高枕无忧;决不能因为国际市场粮价一时下滑,就简单地以为可以靠买粮吃过日子;决不能因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简单地压缩粮食生产。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确保粮食这根弦时刻绷紧。

 
标签: 粮食安全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