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高平寺庄:政府帮农民把地种“活”了

   2014-08-20 人民网-山西频道5990
核心提示:人民网晋城8月20日电(来虹) 在地平水浅、气候适宜的高平市寺庄镇,谁家在承包田里种点小麦,倒成了件稀罕事。该镇焦家山村焦水旺一家有5亩田,每年都种3亩小麦,搞得全镇人都知道。“养了大小8头牛,种上几亩麦子,是为了麦秸给牛吃。”焦水旺指着自家的谷子田说,“去年天旱,地里没墒,开春就补种了谷子。”
   
焦水旺指着自家的谷子田介绍  杨丽丽摄
 
  人民网晋城8月20日电(来虹) 在地平水浅、气候适宜的高平市寺庄镇,谁家在承包田里种点小麦,倒成了件稀罕事。该镇焦家山村焦水旺一家有5亩田,每年都种3亩小麦,搞得全镇人都知道。“养了大小8头牛,种上几亩麦子,是为了麦秸给牛吃。”焦水旺指着自家的谷子田说,“去年天旱,地里没墒,开春就补种了谷子。”
 
  据了解,寺庄镇共有4.6587万亩耕地,最近连续几年,全镇只有两户农民种点小麦,每年小麦的种植面积仅有4.6亩,传统农业种植全部是玉米。
 
  寺庄农民为什么都只种玉米而不种小麦呢?该镇副镇长杨碧波道出了缘由,“小麦和玉米的卖价差不多,但种玉米平均亩产可达到1500斤,小麦亩产量也只有700斤。更主要的是,高平市近几年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目前仅寺庄镇每年就有22万头生猪出栏,22万头生猪每头产肉140斤,每长一斤肉大约需要6斤玉米。这样一算,单寺庄镇的生猪养殖每年就需1.8亿斤玉米,农民种的玉米不出镇就消化了,根本不用愁玉米卖不出去。种玉米产量高,不愁卖,效益好,老百姓何乐而不为呢?”

农民在“玉露香”黄梨果树下间种了红薯等农作物  杨丽丽摄
 
  这是寺庄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传统农业种植上形成的一个增收“拐点”。
 
  近些年来,寺庄镇因地制宜,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以传统农业种植为基础,蔬菜、果树、苗木、生猪多元发展的良性产业发展模式。
 
  十二五以来,寺庄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战略发展机遇,在扎实推进以益农公司为代表的苗木种植,以黄梨为主的果树种植,以大棚为主的蔬菜种植,以华康公司为代表的生猪养殖构成寺庄镇“四大种养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推行平地种菜,山地种干果、中药材、小杂粮,新建起辣椒、中药材、小杂粮三大基地;二是紧紧围绕煤矿抓调产、围绕龙头抓调产、招商引资抓调产、围绕项目抓调产、围绕政策抓调产,培育和发展起煤矿援建、公司+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建设经营受益等多种形式的调产项目。

以苗木种植为主的益农公司 杨丽丽摄
 
  发展到现在,寺庄镇的农业种植构架比是:4.6587万亩耕地中百分之八十为传统农业份额,几乎全部种植产量高、效益好的玉米。现代特色农业中,设施蔬菜大棚3000亩,小杂粮、辣椒、中药材订单农业2000亩,“玉露香”黄梨1450亩,核桃2500亩。生猪养殖已形成规模化和普遍化,全镇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12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100多个,养10头猪左右的普及到村村户户。以华康公司为代表的规模养殖户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生猪养殖绿色循环产业园。
 
  “是政府帮俺们农民把地给种活了。”像高平市寺庄镇这样的纯农业山区,农民主要是靠种地来养家糊口和增收致富。寺庄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着力在土地上作文章,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引导农民科学种地,把地种“活”,多样化发展农业生产,拓宽了农民的增收致富渠道,使该镇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连续几年都以25%的幅度提高。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