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火热三夏 一家三代人的麦收传奇

   2019-06-13 新华网6230
核心提示:近日,200多台大型收割机在河南黄泛区农场的10万亩田里纵横驰骋,这些小麦将在5天内收割完毕。几乎同时,远在中亚塔吉克斯坦的黄泛区农场租种的4600亩小麦也开始收割。从盐碱地到“中原粮仓”,再到耕耘海外,1951年建场的黄泛区农场经历了三代人的奋斗。

火红的三夏,红火的抢收时节。配合夏收,“东方红”在各地陆续开展专项夏收服务。

 

中国一拖按区域组织数十只三夏服务队奔赴湖北、河南、安微、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近10个省区,护航三夏,助力麦收颗粒归仓。
 


中国一拖出动三夏专项服务人员近三百名,服务车辆、流动备配件车40多辆,麦收队伍走到哪儿,服务队就跟到哪儿,确保收割车辆正常工作。

 

近日,200多台大型收割机在河南黄泛区农场的10万亩田里纵横驰骋,这些小麦将在5天内收割完毕。几乎同时,远在中亚塔吉克斯坦的黄泛区农场租种的4600亩小麦也开始收割。

 

从盐碱地到“中原粮仓”,再到耕耘海外,1951年建场的黄泛区农场经历了三代人的奋斗。
 


85岁的段守明是黄泛区农场代垦荒人,他1956年从河南淮阳县来到黄泛区。尽管已经经过几年的开垦,但土地仍然很贫瘠,生活条件也很差。“当时,我们四家人住在一间土坯茅草屋里,四个角各放一张床,用围挡挡起来就算家了。”

 

但让段守明感到自豪的是,当时他所在的六分场有一台苏联制造的拖拉式联合收割机,那是他次见到“一边割麦一边‘吐’麦粒”。“每到收麦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像过年一样来看收麦,好多小孩子跟着收割机跑,这东西太稀罕了。”

 

地跨河南西华、扶沟两县的黄泛区农场,系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黄河决堤造成泛滥区。新中国成立时,这里是一片沼泽荒原和沙地,为了开垦这片区域,在这里成立了“国营机械化黄泛区农场”,将当时十分紧缺的一些产自美国、捷克、苏联的先进机械分配到了这里,使这里的机械化水平远高于当地农村。

 

段守明说,仅这一台机器还不够用,遇到天气不好抢收时,还得靠人不分昼夜地用手割,灌包、打包、晾晒哪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这是一年中最辛苦也是最重要的时期。

 

段守明的儿子段富元参加工作已是20世纪80年代,那时农场的拖拉机几乎全是中国一拖生产的“东方红”牌,每个分场都有10台以上大型机械,麦收也变得容易起来。
 


但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升,农场需要的人越来越少。进入21世纪,许多人开始到天津、河北、新疆等地承包土地,并尝试向国外拓展。

 

黄泛区农场境外投资部主任翟金中说,作为老牌国有农场,10多万亩耕地难以负担3万多职工的生活,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早在十几年前,农场便开始瞄准海外市场,先后赴非洲纳米比亚、乌干达和东南亚柬埔寨、缅甸等考察。2013年,几乎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同时,农场相继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克兰成立公司,并将生产和加工的棉花销往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等。

 

段守明的孙子段林现在是塔中农业开发公司副总经理,他带领着17名“泛区人”管理着在塔吉克斯坦租种的25000亩土地,主要种植棉花、玉米和小麦。

 

“4600亩小麦用四台联合收割机10天左右就能收完。”段林说,“尽管黄泛区农场已经发展成为从种到加工、从农业到旅游、海内外联动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集团,无论国内、国外,麦收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通的生产环节,再也无法引起轰动,但我觉得这始终是农场走向远方的根基。” 
 
标签: 机械化 麦收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