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前世今生

   2022-04-15 农机1688网整理发布13890
核心提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开发布,明确提出“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这是继2020年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再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开发布,明确提出“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这是继2020年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再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什么?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在传统间套作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采用2-4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带与2~6行大豆带间作套种年际间交替轮作,适应机械化作业,作物间和谐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包括大豆玉米带状套作与带状间作两种类型。

大豆-玉米带状套作,两作物共生时间少于全生育期的一半,通常先播种玉米,在玉米的抽雄吐丝期播种大豆。大豆前期受到玉米的影响,玉米收获后大豆中后期有相当长的单作生长时间,能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

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两作物共生时间大于全生育期的一半,大豆、玉米同时播种,基本同期收获。大豆前期不受玉米影响,中后期受到与之共生的玉米影响,能集约利用空间。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与传统大豆-玉米间套作模式的区别有以下三种。

第一,田间配置方式不相同。采用高位主体、高低协同的田间配置原理,一是带状复合种植采用2-4行玉米:2~6行大豆行比配置,年际间实行带间轮作;而传统间套作多采用单行间套作1行:多行或多行:多行的行比配置,作物间无法实现年际间带间轮作。二是两个作物带间距大、作物带内行距小,降低了高位作物对低位作物荫蔽影响,有利于增大复合群体总密度;而传统间套作作物带间距与带内行距相同,高位作物对低位作物的负面影响大,复合群体密度增大难。三是株距小,两行高位作物玉米带的株距要缩小至保证复合种植玉米的密度与单作相当,以保证与单作玉米产量相当,而大豆要缩小至达到单作种植密度的70%~100%,多收一季大豆;而传统间套作模式都采用同等大豆行数替换同等玉米行数,株距也与单作株距一样,共生的两个作物的总密度基本与单作相当,就一个作物的密度与单作相比密度成比例降低甚至仅有单作的一半,产量不能达到单作水平,间套作的优势不明显。

第二,机械化程度不同、机具参数不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通过扩大带间宽度至播、收机具机身宽度,大大提高了机具作业通过性,使其达到全程机械化,不仅生产效率接近单作,而且降低了间套作复杂程度,有利于标准化生产。传统间套作受不规范行比影响,生产粗放、效率低,要么因1行:1行(或多行)下行距过小或带距过窄无法机收;要么因提高机具作业性能而设计的多行:多行,导致作业单元宽度过大,间套作的边际优势与补偿效应得不到发挥,限制了土地产出功能,土地当量比仅仅只有1~1.2(一亩地产出了1~1.2亩地的粮食),甚至小于1。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作业机具为实现独立收获与协同播种施肥作业,机具参数有特定要求。一是某一作物收获机的整机宽度要小于共生作物相邻带间距离,以确保该作物收获时顺畅通过;二是播种机的玉米2-4行和行距不变,根据区域生态和生产特点的不同调整玉米株距、大豆行数和株距,尤其是必须满足技术要求的最小行距和最小株距;三是根据大豆、玉米需肥量的差异和玉米小株距,播种机的玉米肥箱要大、下肥量要大,大豆肥箱要小、下肥量要小。

第三,土地产出目标不同。间套作的最大优势就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本着共生作物和谐相处、协同增产的目的,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大豆玉米的各项农事操作协同进行,最大限度减少单一作物的农事操作环节,增加成本少、产生利润多,投入产出比高。该模式不仅利用了豆科与禾本科作物间套作的根瘤固氮培肥地力,还通过优化田间配置,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降低种间竞争,提升大豆玉米种间协同功能,使其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系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复合种植系统下单一作物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或接近1,系统土地当量比1.6以上,甚至大于2;传统间套作偏向于当地优势作物生产能力的发挥,另一个作物的功能以培肥地力或填闲为主,生产能力较低,其产量远低于当地单作生产水平,系统的土地当量比1.0~1.2。

该技术模式用途广泛,不仅可用于粮食主产区籽粒型大豆、玉米生产,解决当地的粮食增产问题;还可用于沿海地区或都市农业区鲜食型大豆、玉米生产,结合冷冻物流技术,发展出口型农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在畜牧业较发达或农牧结合地区,可利用大豆、玉米混合青贮技术,发展玉-豆-畜循环农业。

第一,籽粒型。运用收获籽粒的大豆、玉米品种进行带状复合种植。

第二,鲜食型。运用鲜食玉米品种和鲜食毛豆品种进行带状复合种植。

第三,青贮型。运用青贮玉米品种或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与饲草大豆品种或青贮大豆品种带状复合种植。

第四,绿肥型。籽粒玉米品种与绿肥饲草大豆品种带状复合种植,玉米粒用,大豆直接还田肥用。

资料来源:中央农广校

各地对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具体实施措施

农业农村部发起全国大豆高产竞赛

日前,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大豆高产竞赛,推动打造一批高产百亩方千亩片、推介一批新品种、集成一批高产新技术新模式、挖掘一批种植能手和高产典型,力争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户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辐射带动全国大面积均衡增产。

目前我国大豆平均亩产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比美国等主产国低100公斤左右。近年来,我国大豆小面积攻关亩产突破330公斤,涌现出了一批高产典型。从国内国外看,我国大豆单产提升潜力较大,是今后提高我国大豆产能的重要途径。

本次竞赛以创高产为核心目标,以百亩方为基本单元,鼓励种植大户、基层农技人员、乡贤人士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行业协会等各类主体自主自愿参与,亩产目标要求东北和西北地区净作春大豆不低于230公斤、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不低于350公斤,黄淮海净作夏大豆不低于270公斤、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不低于250公斤;承担带状复合种植的省份,大豆带状间作不低于120公斤、带状套作大豆不低于140公斤,玉米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力争涌现出一批大豆高产典型,为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

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东北四省区大豆生产技术会商

4月6日,为推进东北地区大豆春季生产顺利开展,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有关专家及东北四省区省级负责大豆推广的技术骨干开展大豆生产技术会商,交流当前春耕备播以及大豆扩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任务落实情况,分析研判近期大豆生产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下一步大豆生产技术措施。全国农技中心总农艺师王积军出席会商会并讲话。

会商指出,今年东北地区大豆生产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存,有利条件:一是政策利好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目前,各省(区)落实农业农村部稳粮扩豆部署,统筹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轮作补贴等资金政策,加大大豆生产支持力度。吉林省东部和西部大豆补贴高出玉米200元/亩以上,中部高出300元/亩以上。农户种植意愿强烈,大豆面积增幅较大。预计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区大豆扩种面积超过1500万亩,总面积较2021年增加15%以上。二是气候条件比较有利。由于2021年秋季降水偏多,封冻后部分区域土壤含水量较多,东北大部分地区总体上春季土壤底墒较足;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春季气温略高,预计比常年高0.5—1.0℃,有利于地温提升,总体上有利于大豆春播生产。不利条件:一是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春旱。据气象预报,预计吉林、辽宁春季平均降水量较常年略少,吉林中西部将有明显少雨时段,需要防范阶段性春季干旱。二是秋整地质量较差。受2021年秋季降雨影响,部分地块未进行秋整地,整体整地质量较常年略差,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秋整地不足20%,且主要集中在大型农场和合作社。三是部分地块出现春涝。春季黑龙江中东部降水仍然偏多2—5成,与冬季降水多、积雪厚相叠加,可能发生局部春涝,部分“水改旱”地块田间湿度大、地温回升慢,不利于整地播种。四是农资价格偏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民购置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难度加大,农资准备较常年滞后、价格偏高。呼伦贝尔市大豆种子每斤4.0—5.0元,比去年高出0.5—1.5元;化肥较去年涨价明显,钾肥每吨高达5400元,较去年高出1000元,磷酸二铵每吨达到4600元,较去年高出750元。

会商提出,针对当前气候和土壤墒情条件,应加快耕整地进度,选择适宜品种,加强病虫草害防治,推广应用配套高产技术。一是及时整地和处理秸秆。未进行秋整地的地块,若秸秆不还田,应及时通过机械或人工方式将秸秆带离出地,土层化冻到15—18厘米时进行耙地或旋地、起垄、镇压连续作业;若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可在播种前进行一次秸秆粉碎作业;若采取秸秆碎混还田,可使用秸秆全量还田机一次性完成秸秆粉碎全量还田、碎土、混埋、深松、起垄、镇压联合整地作业,也可分开作业。对仅完成秸秆翻埋或深松作业但未达到播种状态的地块,可在土层化冻到12—15厘米时,采用重耙或重耙与旋耕联合作业,而后起垄、镇压,达到待播状态。二是选择适宜品种。选择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适宜机械作业、适合本区域种植的品种,坚决杜绝越区种植。对于“水改旱”地块,应选用早一个熟期的品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地块应选择耐阴大豆品种,注意大豆和玉米熟期的搭配。三是加强病虫草害防治。对根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块,选用含有咯菌腈+精甲霜灵成分的大豆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若需兼防根蛆和地下害虫,可加入噻虫嗪。在降雨较多的年份,密度过大易造成根腐病、菌核病等病害的严重发生,建议合理密植,保苗应在30-35万株/公顷。墒情较好的地块提倡封闭除草;若土壤墒情较差,在大豆苗后2—3出复叶期,喷施茎叶除草剂,施用剂量与时期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四是推广应用配套高产技术。有水浇条件的地区可应用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技术,提高大豆单产;“水改旱”地区注意选择地势高、排水性能好的地块,注意氮肥用量不可过多,有条件的可施用有机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地区应选择适宜当地播种收获机械作业的模式配比,尽量减少玉米产量损失,保证大豆亩产80-100公斤。

王积军指出,当前国家对大豆、油料扩种工作给与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地应充分用好扶持政策,着力在扩面积和提单产上下功夫,提高大豆产能,当前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尤其是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黑龙江“水改旱”等新增大豆产区没有大豆种植经验的种植户,应加大技术培训指导力度,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农户种植水平。二是加强技术集成创新。结合大豆高产竞赛的实施,分区域集成组装一批高产高质高效技术模式,促进大豆优良品种及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三是做好扩种区域的产销对接。2022年大豆扩种面积主要分布在原玉米产区、水稻产区及盐碱地等区域,缺乏大豆主产区的销售网络,应提前做好扩种区域的产销对接,保证农民种植效益和生产积极性。

2022年西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意见

西南地区是我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最集中的产区,年推广面积约占全国的1/3,即将进入大豆播种期。为提高复合种植技术规范化、高效化、标准化应用水平,坚持“优选良种、培育壮苗,合理配比、适当密植,降高控旺、适期收获”的技术路线,制定了2022年西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意见。

(一)优选品种。大豆:春玉米夏大豆带状套作区,选用南夏豆38、贡秋豆8号、渝豆11等高产耐荫抗倒品种;春玉米春大豆带状间作区,选用南豆27、云黄13、滇豆7号等耐荫抗倒品种。玉米:选用紧凑或半紧凑型高产、耐密、宜机收的春播品种,如仲玉3号、正红6号、云瑞668等。在播种前选择大豆专用种衣剂进行包衣,防控地下害虫并兼治苗期豆秆黑潜蝇等害虫,有条件的地方利用根瘤菌接种。

(二)机械播种。带状套作:玉米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大豆于6月上中旬播种,可选用玉米大豆密植播种机,通过更换播种盘、调整单体个数和带间距实现玉米、大豆同机播种;推荐2:3模式,即2行玉米、3行大豆,玉米带宽40厘米,大豆带宽60—70厘米,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60—70厘米。带状间作:云南、贵州等带状间作春玉米、春大豆于4月上中旬播种,四川、重庆等带状间作夏玉米、春大豆于5月中下旬播种,可选用勺轮式或气力式玉米大豆一体化播种机,推荐2:4模式,即2行玉米、4行大豆,玉米带宽40厘米,大豆带宽90—120厘米,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70厘米。带状间作或套作要确保玉米株距12—14厘米、大豆株距9—11厘米,玉米亩基本苗3900—4300株、大豆亩基本苗8500—9500株。针对丘陵山区不宜拖拉机作业的地块可选择微耕机带动或手推式播种施肥器。

(三)合理施肥。对带状套作,播种时亩施40—50公斤玉米专用复合肥,大喇叭口期结合机播大豆,距离玉米带20—25厘米处亩追施玉米专用复合肥40—50公斤。对带状间作,玉米播种时亩施高氮缓控释肥50—60公斤(折合纯氮14—16公斤/亩),大豆播种时亩施低氮缓控释肥15—20公斤(折合纯氮2—3公斤/亩)。在大豆分枝期、初花期和鼓粒初期,结合病虫防控和化学调控喷施叶面肥,亩用90%磷酸二氢钾50克+氨基酸多元素水溶肥50毫升,套作大豆在初花期可添加8%胺鲜脂20克/亩。

(四)除草控旺。杂草防除。采用芽前封闭与苗后定向除草相结合的方式。播后芽前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如阔叶草较多可混加15%噻吩磺隆除草;苗后玉米4叶期与拔节期定向除草,玉米可用75%噻吩磺隆,大豆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或10%精喹禾灵乳油+25%氟磺胺草醚(20毫升+20克型)1套/亩。带状间作苗期施药时用物理隔帘将玉米、大豆隔开,防止药物漂移产生药害。降高控旺。玉米在7—10片全展叶,按推荐剂量使用胺鲜脂、乙烯利合剂控制株高,注意控制匀速喷药。在大豆分枝期、初花期可用烯效唑可湿性粉剂兑水喷施茎叶,控制茎叶旺长。

(五)统防病虫。对斜纹夜蛾、高隆象等大豆花期常见的害虫,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或12%甲维·虫螨腈兑水防治。对草地贪夜蛾,可用球孢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制剂和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化学农药,在幼虫低龄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注意农药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

(六)机械收获。西南大部分地区先收玉米,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先收大豆,其中春玉米和夏玉米收获期分别是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和9月中下旬,春大豆和夏大豆收获期分别是9月中下旬和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先收作物的整机宽度应至少小于后收作物带间距离20厘米以上,防止收获作业时夹带后收作物造成损失。先收玉米可选用整机宽度不大于1.6米的窄型两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再用大豆收获机收大豆。先收大豆可选用大豆联合收获机(3行大豆模式下的整机宽度不大于1.8米,4行大豆模式下的整机宽度不大于2.1米),再用玉米收获机收获玉米。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