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新的一年如何进一步夯实“三农”基础

   2012-12-20 经济日报瞿长福584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有专家提出,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长远来看,要牢牢树立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的战略思想,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特别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发挥工业化的支持反哺作用、信息化的引领提升效应和城镇化的辐射带动功能,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上不发达,农村发展尤其如此。虽然城镇化率超过50%,但农村人口仍高达数亿,这数亿人口居住生活的农村能否建成小康社会,对来说举足轻重。另一方面,自从1979年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来,我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而这些成就离不开“三农”工作的有力支撑。现在虽然农业比重在下降、农村人口在减少,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没有改变,如果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的小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胡乐明认为,目前“三农”问题仍然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洼地”和“短板”。以农业为例,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和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差距依然很大,我们还在靠几亿农业人口养活另外几亿人口。记者到多地采访,发现整体上粗放生产、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这种“弱质”特性也阻碍了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年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造成现代农业的人才“瓶颈”。同时,农村硬件建设和软件设施相对落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小康的难点和难度。

与此相对应,我国还有大量贫困人口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2011年新的扶贫标准出台后,我国贫困人口从2688万人增加到1.28亿人,他们基本集中在农村地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3.4%。同时,东中西部、沿海与内地等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增加了农村小康的难度,因为欠发达地区多半属于农村地区。即使在发达地区内部,也存在地区差别,如粤北、苏北、鄂西等地。

造成“三农”短板的原因很多。专家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二元思维下的城乡分割、城乡失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结构性矛盾,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动了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黄金十年”。

面对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的一年如何进一步夯实“三农”基础?有关专家提出,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长远来看,要牢牢树立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的战略思想,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特别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发挥工业化的支持反哺作用、信息化的引领提升效应和城镇化的辐射带动功能,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具体到明年的工作,首先要确保粮食等农产品供给。无粮不稳,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稍有松懈就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困难,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这就要求我们继续严格保护耕地,耕地是农产品保障的基础,是农民增收的基础,也是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要在科技服务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下功夫,今后粮食增产的潜力主要在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要靠良种良法提升扩大粮食保障空间。同时,要根据新的形势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发展适度规模家庭经营,使务农种粮有效益。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