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每周话题】:看农民导演楚汉传奇大戏

   2013-01-05 农机商情12960
核心提示:中国是农业之国,农民是中国的根本,在各地追求工业强县,工业强区的时候,想想农民能够从被征收后的土地能够获得多大的后续收益。同时有的地方政府是否打着保护耕地红线的幌子,办着卖狗肉的事。闹的沸沸扬扬的周口平坟事件又有新进展,平坟增加3万亩地,建设机场就要1.5万亩。
 
  最近在几大卫视热播的楚汉传奇大戏吸引了不少的观众眼球,饰演无赖“刘邦”的陈道明给人耳目一新,项羽的扮演者还是缺少了点什么?拨开熙熙融融的场面,再把项羽和刘邦从这部电视剧中拿走,你会发行最终的导演这场历史的只是希望能够在这块土地上活下去的“农民”。
 
  秦朝为什么能够灭六国?
 
  秦灭六国,属于强势诸侯与弱势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后的“重农”政策已经获得农民广泛支持,秦国重视六国客卿也使其获得一批文人的支持。当时战国时代,各国对有军功者奖励非常丰厚,而对农业的重视普遍不高,秦朝自商鞅变化后与军功一样的同等奖励,兴修水利,开挖水渠,如都江堰,白渠,郑国渠等等。这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王朝为什么又快速走向崩盘?
 
  秦灭六国后,天下民心思定,然后当时秦朝聚阿房、修长城等一系列的破坏农业生产活动,让大批耕地荒芜,在《楚汉传奇》中秦要沛县刘邦一亭出300壮丁到骊山服劳役,当时就有人提出庄稼怎么办?粮食和农业生产是构成帝国的最基础的东西,也是老百姓活命的基础,当统治阶级开始剥夺农民种地和生存的权利的时候就会产生流民。
 
  中国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统治者的残暴专制掠夺导致一次又一次的暴力革命,中国自夏代大禹王朝至清宣统退位,史家公认的“五大盛世”加起来不过300年,而见诸史料记载的战乱就有3800余次,死伤最惨烈时几乎导致人种的灭亡。农民起义直接推翻了秦朝、新朝、元朝、明朝,严重动摇了东汉、东晋、隋朝、唐朝、清朝,这也迫使统治者不得不实行让步政策,从而缓和社会矛盾,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楚汉之争,胜利天平的倾斜
 
  其实在楚汉之争的开始,就埋下了项羽必败的伏笔。可能有人说刘邦善于接纳“人才”,其实项羽手下的猛将与人才并不在少数,不然也不可能成就他西楚霸王的名号。
 
  在前面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两个小故事:项羽与他叔父居住在租用的一间房子里面,出租的人向他们介绍一份工作,帮一家修新房的人做小工。但是项梁对项羽的教育是即使再困难的时候也不能够做这么低贱的事情。他们骨子里的贵族身份注定对这些普通劳动者的不尊重和藐视,也注定他们难以关注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所以有了后来韩信的离开。
 
  刘邦,一亭长。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天天跟农民打交道的村官,从小明白生活的不易,也明白5钱与3钱的差别(注明:楚汉传奇第7集有交代)。明白带领大家就是为了混一口饱饭。所以才能有众英雄的帮助。
 
  项羽无论是出身(贵族)还是战功(破秦主力)都在刘邦之上。可是,刘邦“约法三章”获得民众支持,善待文人获得文人拥护,而项羽的屠城政策毫无疑问使其成为农民的仇敌。于是,我们所看到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实质是对农民和文人态度之争。很少有人才从刘邦身边逃往项羽身边,说明刘邦的“重农”、“重文”政策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在这两位起义之前有两位不得不提,为这两位人物铺垫的就是大泽乡陈胜、吴广。不过,农民起义如果不能迅速向王朝转化,从“乱民”、“流寇”升格为“王师”,那么只可能为他人作嫁衣裳。陈、吴二人最终留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为过客。
 
  看近代历史对农民的重视就是:国共两党对农民差别导致不同的结局
 
  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对外出卖主权导致文人离心(反政府的知识分子往往被视为爱国知识分子,学生运动此伏彼起),另一方面乡村建设被忽视(蒋介石到台湾后才实行“二七五减租”)。于是,共产党逐步积累了力量,通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完成了基本统一。
 
  中国的古代王朝的更替的本质和影响是什么?
 
  中国文明的总体连续性与周期性的振荡有什么关系吗?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吗?以后的中国能在继续保持文明连续性的同时避免振荡或者减轻振荡的烈度吗?
 
  其实只要大家翻翻中国史书,就可以观察到这样的一个现象:中国历代王朝的中晚期总伴有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秦之陈胜、吴广,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唐之黄巢,明之李自成、张献忠等。而这些农民军的主力几乎都是流民。什么是流民?流民就是衣食无着被迫流亡的人。当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能得到满足时,起来与社会既成秩序作殊死对抗的可能是很少的。而王朝的中晚期有这么大的流民队伍出现,显然是有相当一部分民众的生计成了问题。我们可以证明在中国古代专制体制之下,大规模流民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传统中国一向崇尚多子多福,人口的自然增长几不能节制。按徐光启等的研究,在承平年代,大概每三十年人口就会倍增。而在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下,的可耕地有限,粮食生产总有个极限。当人口数超过土地的极限供养人口时,流民的出现将不可避免。这与腐败、土地兼并及社会制度都无必然联系,只要耕地不能增加,人口增长速度不减,生产力不能进步,这问题始终会产生。可以作为上述理论佐证的是中国人口史上有一个现象:几乎每一个皇朝由盛由衰拐点也是该王朝的人口高点。如西汉平帝时人口达到西汉的点6000万,随后则有王莽篡位及改制以及后的绿林、赤眉大起义;如唐天宝年间人口数达到8000万,随后就出现“安史之乱”,如国泰民安,恐怕不会有这么多人跟着胡儿安禄山作乱;17世纪初(明朝的后期)中国实际人口达到破天荒的2亿之巨,随后就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大起义;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人口达到了4.3亿,随后就有太平天国大起义。中国历代王朝的人口数为什么会增加,这显然与耕地面积的增加、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关,但就是这样,在特定时代,可养活人口总有个上限。
 
  2、腐败、土地兼并与王朝的衰败有没有关系呢?关系是有的,而且是很大的关系。一般而言,如果一个新王朝开国时对地主、财阀扫荡得越彻底,这个王朝的寿命也越长,如唐、明、清等;反之,则较短。一个皇朝的前几个皇帝一般也有一个阶段会对豪族进行抑制,有时甚至不惜进行血腥屠杀。宽厚如光武帝为了“度田”就杀了不少官员、豪强,残暴如朱元璋更是将功臣集团一扫而空。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王朝的中晚期,土地兼并都会变得十分严重,富者往往跨州连县,贫者则无立锥之地。有时即使亡了,地主也不见得亡。他们中有的投靠新朝成了从龙功臣,有的甚至还成了开国之君。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何在呢?这与的各级管理阶层被地主垄断有关。皇帝可以抑制一些豪强,但他也不得不制造出另一批豪强。在地主垄断政权的情形下,资源的分配自然向地主倾斜,这还是明的;暗的如大官僚、大地主非法侵渔、百姓,法律也拿他们没办法。如在明朝晚期,官僚搭船不但不用钱,反可以得一笔保护费。何以?因为有官僚乘搭,船家就可以官船的名义省去很多税负。历史上王朝中期的改革多不成功,原因就在于当改革侵犯到了地主阶层的整体利益时,政策就很难落实,有的政策有时反被用作鱼肉百姓的工具,如王安石式的改革等。所以,对豪强的抑制只有在开国不久的强势帝王领导下才能成功,而且也是由于当时豪强并非当权派的缘故。
 
  中国历朝历代疆土面积
 
  秦朝的面积为:354.69万平方公里
 
  西汉的面积为:666.37万平方公里
 
  东汉的面积为:654.62万平方公里
 
  西晋的面积为:615.5万平方公里
 
  唐(高)面积:1251.19万平方公里
 
  唐(玄)面积:889.59万平方公里
 
  北宋的面积为:450.56万平方公里
 
  元朝的面积为:2122.74万平方公里
 
  明朝的面积为:1233.38万平方公里
 
  清朝的面积为:1284.65万平方公里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农机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