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农机1688网!  |  官方微信
     手机版

咨询热线

18701651688

宋国民:从修理工到农机大王

   2016-05-26 潼南报5620
核心提示: 5月19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凉风垭工业园区潼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看到,生产线上机器轰鸣,火花四溅,一派繁忙景象。

 
 

  5月19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凉风垭工业园区潼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看到,生产线上机器轰鸣,火花四溅,一派繁忙景象。

 

  见到公司老总宋国民时,他正在用仪器检测工人生产出来的农机部件轴。

 

  身材高大、皮肤黝黑、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略带文人气质,这是宋国民给记者的印象。

 

  从一个普通的农机修理工到农机生产大王,宋国民是怎样华丽转身的呢?

 

  勤学苦练学技术

 

  80年代初期,潼南使用的农机都是由国营企业生产和销售,懂得修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了“香饽饽”。宋国民在父亲的建议下,他决定拜师学习农机修理技术。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为了学好手艺,宋国民白天围着师傅转,不放过师傅修理的每一个小细节,并认真的记在脑海里;晚上大家都休息了,他还在围着机床转,将师傅修理时使用的手法和技巧,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直到自己搞懂为止,忙活到凌晨一两点钟,已是常态。

 

  “师傅教了新技术,如果当天没有掌握,我晚上觉都睡不好。”宋国民说,“遇到师傅有事外出,我还会到其它修理厂去‘打望’,看看别人是怎样修理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和技巧。”宋国民介绍,发现了别人的新技术后,他就赶紧回家自己照着练习,不断的提高技术水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到两年时间,宋国民就熟练掌握了市面上常见农机的修理技术。

 

  市场检验真本领

 

  1987年,宋国民决定单干,用学到的技术,开办农机修理厂。

 

  当时市面上农机器具的水泵大部分都是以生铁为原材料生产而成,容易生锈腐蚀。到第二年使用时,基本都要更换叶轮。而叶轮细、薄,生锈后,更加紧固不易脱落,如果强行拆除,很容易损毁其它配件,增加修理成本。

 

  为解决这一难题,宋国民经过反复的推敲和研究,发现只要增大叶轮的受力面,加以巧力敲打,就能成功取下生锈的叶轮。

 

  宋国民通过不断尝试,熟练掌握这一技术后,只需20分钟就能解决拆除叶轮的难题。

 

  当时,一般的修理工人一天也就修一台水泵,得到1元钱工资,而他只需20分钟就能修理一台,每天可以修理10台,轻松赚到20元。

 

  小小的技术改良,让宋国民初尝创新带来的甜头。

 

  从此以后,宋国民名声大噪,成了潼南及安岳、遂宁等周边地区有名的农机修理能人,不少人慕名前来找他修理农机。

 

  90年代,大力发展农业,农机器具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宋国民决定转变经营方式,成立公司,生产农机器具。

 

  创新成就农机王

 

  1997年,宋国民的农机公司虽已小规模生产,但销售业绩平平。根据市场反映和凭着对农机的了解,宋国民慢慢发现,企业生产出来的部分农机功能不够完善,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005年发生的一件事,让宋国民下定决心要对企业生产的农机进行技术改良和创新。

 

  “宋老板,你们这个玉米脱粒机不好用,问题多得很,用它脱粒下来的玉米粒都碎了,还脱不干净,玉米棒也容易断,我们还得人工进行二次脱粒,我们要退货。”因为机器技术的不成熟,已经销售至南充的1000台玉米脱粒机遭到退货。

 

  没过多久,宜宾、达州、荣昌等地的玉米脱粒机经销商也陆续打来电话要求退货,当年,企业亏损近50万元。

 

  如何才能改进机器这些弊端呢?

 

  机器在脱粒操作时玉米粒容易碎,是因为玉米和脱粒滚筒的接触面太小?摩擦时受力不均?还是机器的转速太快呢?

 

  脱不干净、玉米棒容易断,是因为玉米棒大小不一?还是机器与玉米接触面弹簧力度不够,收缩不灵活?

 

  对于经销商提出的问题,宋国民仔细分析原因,查找问题,反复试验比对,最终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

 

  “各地生产的农机都大同小异,但每家企业都有它的不同之处和技术特点。”宋国民说,注重这些小小的不同之处,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十几年来,宋国民带领企业员工对农机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良,目前已获得专利技术达15项。

 

  技术优势就是竞争力。现在公司生产的玉米脱粒机、稻麦脱粒机、手摇电动两用风车、渣浆分离机等农机远销云、贵、川等地区,企业年产农机已超过10万台,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宋国民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机大王。宋国民向来自德阳的农机客户介绍产品。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农机资讯